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> 新闻 >> 正文
星期一调查:你的孩子会说常州话吗?
来源:武进日报 作者: 日期:2017-12-25 15:02:35  报料热线:86598222

  近日,一张《6—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》的图表在网络社交平台引起了热议。许多大V转发评论,对家乡方言忧心忡忡,其中吴语的使用比例更是全国最低。

  常州话作为一种吴语方言,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。那么,“伯乌龟”、“歇国”、“推板”、“倪则”……这些常州话,你的孩子会讲吗?

  “伯乌龟”、“歇国”、“推板”、“倪则”……

IMG_2992.JPG

  爸妈都是常州人,孩子却不会讲常州话

  不管网上图表的数据是否准确,身边每天还在讲常州话的人已大幅减少,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李倩是新城阳光幼儿园的一名教师,她所在的班级共有30名学生。据她观察,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,没有一个孩子会讲常州话,全都用普通话交流,“即使在家里,家长也大都用普通话跟孩子交流。”

  方言就像一个人的标签,一开口就知道来自何方。现在,讲普通话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。有些父母从孩子牙牙学语起,就开始灌输普通话,爷爷奶奶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,也说起了“彩色”普通话。

  12月22日,正值放学时间,武进区实验小学门口,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。记者发现,10个家长中,只有3个和孩子沟通用的是方言,大部分爸妈用的是普通话,不少老人操着一口“常普”和孩子交流。

  家住新城南都的时女士和丈夫都是地道的常州人。她告诉记者,平时夫妻俩交流会讲常州话,但跟8岁的儿子会不约而同地讲普通话。时女士觉得,说普通话对孩子学拼音很有用,学得更标准。当被问及只讲普通话不怎么说方言,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影响时,时女士表示:“没有任何影响,家人跟他的沟通都很顺畅。”

  不可否认,多年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成效极高。如今,小学、幼儿园学生的普通话使用率已远高于方言,真正实现了“学好普通话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。

IMG_2971.JPG

  孩子问“青馒头”什么意思,家长被逗笑了

  杨彬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,女儿今年9岁。杨彬并未要求孩子讲普通话,“女儿跟我们在一起时,大都讲普通话,在学校里也是讲普通话,但跟爷爷奶奶一起时会说常州话。”杨彬觉得这样挺好,“毕竟是常州人,怎么能把家乡话丢了呢?”

  虽然女儿身边不缺少说常州话的环境,但还是更熟悉普通话的语境,对于不少地道常州话的表达,女儿常常会很疑惑。杨彬说:“有次女儿不小心摔了一跤,我问她‘青馒头’痛不痛。女儿就问我‘青馒头’是啥意思,是青色的馒头吗?”杨彬用“膝盖”这个词解释,女儿才明白。至今说起,杨彬还觉得有些好笑。

  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10多位家长,八成都表示孩子不会讲常州话,一些家长已经开始反思。

  “我觉得会讲方言是一个人融入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,我到现在都不会讲常州话,总感觉少了一些归属感。”陈露是沈阳人,嫁到常州已10多年了。丈夫是常州人,两人有个9岁的女儿。家里平常讲两种语言:爷爷奶奶跟孩子说常州话,爸爸妈妈跟她交流用普通话,结果,孩子到现在也说不了几句常州话。“我专门叮嘱孩子的爷爷奶奶,让他俩跟孩子在一起时多说方言。”

  市民姜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。前不久,班主任发通知要推荐几个会说常州话的孩子,去参加电台的一个方言节目。结果,班里40多个孩子,几乎所有父母都说孩子不会说常州话,最后只有姜女士的儿子自告奋勇。“儿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,讲的都是土话,所以现在还是会说几句。”姜女士说。

  “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远比在家里多,到现在只听得懂,但不会讲。”市民周女士有些无奈,“我在外地上大学那会儿,听到乡音特别亲切。我很想让女儿学方言,方言就像是一个地方的根,知道自己从哪里来。”

IMG_3007.JPG

  清英80后数学老师开常州话选修课

  常州不少学校重视本土文化,在校内开设常州话社团课的学校也有不少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于今年2月开设了方言社团课,执教的是1983年出生的数学老师吴寒,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州小伙。

  吴寒的童年,是在常州话的浸润下度过的。“小时候,常州话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就连课堂上,老师都会时不时地蹦出一句来,只要情绪到了,都是自然的流露。”吴寒说。

  如今,吴寒是清英的数学老师、三(1)班班主任。开设方言社团课的灵感主要来自吴寒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。“当时,儿子的学校要求用常州话讲故事,这让我很为难。”于是,身为数学老师的吴寒向学校提出了申请,要教学生讲地道常州话。没想到学校十分支持,还专门腾出一间教室布置成了方言馆。

  在每周一节的社团课上,吴寒除了会教学生们一些方言词汇和儿歌,还通过曲艺、锡剧等方式,让孩子在活动中接受和了解常州方言。一开始,报名的都是本地学生,外地孩子几乎没有。但是孩子们的常州话掌握能力让吴寒有些忧心,“都能听得懂,可三三两两蹦出几句常州话的孩子只有一两个,能用常州话无障碍沟通的可以说一个都没有。”

  让吴寒看到希望的是,渐渐地,孩子们对学习有了兴趣,课间也讲起了常州话,吸引了一些外地孩子。如今,吴寒的方言社团课有44名学生,外地学生占到了20%。有趣的是,班上很多外地孩子学得都很积极。“我了解了一下,除了在社团课上学,他们还跟邻里街坊、电视节目学。”

  值得欣慰的是,在常武地区,已经有多所幼儿园、小学开始将“学说常州话”列入校本课程或社团活动。

IMG_3353.jpg

  方言传承贵在回归生活

  虽然不少学校已在探索设立方言课程,但也遇上了一些难题。比如,方言最重要的是运用,学生在家中没有交流方言的环境,给熟练运用和提升带来了障碍,也影响到了学习的兴趣。

  星河实验小学分校的常州方言班开设于2014年9月,当时班里的学员大多是外来儿童,他们怀着对新家乡常州的热爱之情,报名参加常州方言的学习。可一段时间后,报名的孩子却变少了,问题出在了家里。星河实验小学分校副校长钱国芬认为,孩子仅在学校的方言课上学到一些方言,而缺乏方言使用的环境,学起来比较困难。

  乡音,是一种特殊的地方文化,它土生土长,因着一方山水,天长地久蕴结成一种乡里乡情。普通话是流行的趋势,但方言也有顽强的生命力。比如上海很早就开放了,可上海话并没有消失,这是因为上海人对自己的语言有认同感、自豪感。因此,传承常州话也需要常州人的凝聚力、认同感。学习语言,普通话与方言同时进行,并不矛盾。

  常州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、常州吴方言研究会副会长范炎培,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常州传统文化、民俗文化和常州方言的研究。在他看来,常州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,目前承载更多的功能是地域文化的传承,老地名、老词汇等也都存在于方言中。如果方言失传,这些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力。

  范炎培认为,方言的推广要从孩子开始。他建议常州的爸爸妈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,在学校、公共场合可以用普通话,但回到家中、朋友间最好用常州话与孩子交流,这样更容易拉近距离,让孩子们从小就记住地方方言的美,给他们一个念想、一份乡情。

星期一调查:你的孩子会说常州话吗?

责编: jiangcaiting

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在线投稿 | 商业服务 | 申请友情链接
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(苏新网备):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

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